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18年工作打算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移民局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各县区的共同努力,全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工作扎实推进,现将2017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1.2016年项目收尾有序实施。一是2016年项目收尾有序实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333户25274人,建设安置点44个。现完成住房6333套,完工率100%,基础设施配套率96.92%,已搬迁入住6333户25274人,入住率100%。帮扶搬迁群众就业9443人,实现搬迁家庭户均至少1人以上就业,就业落实率达100%;迁出区承包地已入股20625亩,承包地入股率80.1%,迁出区林地已入股2642亩,林地入股率31.9%;拆除旧房239.93亩,拆旧率12.73%,宅基地复垦151.29亩,复垦率8.03%。规划投资141493万元,已到位资金114712万元,完成投资184823万元,占计划的130.62%。经省政府考核,我市综合排名全省第
二,各县(市、特区、区)综合评价为好的1个(六枝特区),较好的3个。
2.2017年项目快速推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257户4203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28户36156人,占比86.02%),建设安置点16个(县城安置点10个,安置人口9536户35382人,占比84.18%;中心集镇安置点6个,安置人口1721户6650人,占比15.82%)。现全部安置点实质性动工,住房主体施工及完成9513套,占计划的86.12%。规划投资226475.2万元,到位资金63506.16万元,完成投资105963.49万元,占计划的46.79%。其中,六枝特区落别乡安置点完成住房建设并实现部分搬迁入住。
3.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扫尾工作有序推进。2012年至2015年全市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规划搬迁7331户29246人,建28个安置点。现完成移民住房建设7141套,完工率97.41%;搬迁入住3723户14961人,搬迁入住率51.16%。
4.全力推进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2017年3月省审计厅对我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2012年至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行审计,发现问题79个。现已整改完成73个,6个问题正在整改。其中:六枝特区1个,2013年、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闲置540套。盘州市2个,一是截止2017年2月末,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结存合计2590.61万元,闲置6个月以上资金1464.36万元;二是2016年度羊场乡赶场坡安置点竣工决策速度缓慢。水城县1个,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闲置182套。钟山区2个,一是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住房闲置722套;二是2012年、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项目住房闲置525套。
5.落实安置点安全风险评估。对全市39个300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和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进行全覆盖安全风险评估,其中:低风险等级安置点8个,中等和一般风险等级安置点19个,高风险等级安置点12个。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安置点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不完善,内部安防、消防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基本安全设施建设缺乏统筹组织,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运行不规范等,现已基本整改完成。
6.抢抓2018年工作提前量。按五年计划三年完成要求,将新增极度贫困地区搬迁人口和“十三五”规划剩余任务全部纳入2018年搬迁计划,全市拟实施8793户36110人(贫困人口4407户17283人)。目前正开展对象识别、搬迁协议签订、选址摸底等工作。选址方案初步提出,将于近期上报项目清单,10月底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
(二)有序开展水库移民工作。
完成移民搬迁安置273人,万家口子水电站实现蓄水发电。懒龙河、雨汪河、出水洞等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有序开展。双桥水库保华、南开两个移民安置点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支渠征地加快推进。善泥坡水电站移民安置竣工验收完成县级自评,市级初验即将组织。毛家河水电站、金狮子水电站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加快解决。英武水库、彭家桥水库移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三)创新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后期扶持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到后期扶持项目资金8212万元(其中玉舍水库避险解困资金2734万元、“三变”易地置业资金3000万元),完成项目清单报备,正在开展实施方案编制、评审工作。二是加快“三变”+后期扶持探索。实行项目台账管理,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六枝已完成精品水果等种植2810亩,盘县完成雷竹、719苹果等种植2100亩,水城县探索推进易地置业。三是完成历年后期扶持资金清理工作,清理资金33228.28万元。四是全面开展普惠政策兑现。兑付2016年度移民素质提升及购置农机具补贴资金43.78万元,兑付全市24122后扶人口上半年直补资金723.66万元。
(四)有效实施移民资金监管。一是完成光照电站、黔中水利枢纽、双桥水库、旧院水库等库区的年度报表编制及移民补偿投资概算清理上报工作。二是扎实开展移民资金检查。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检查工作,对全市易扶搬迁资金进行了检查。与后期扶持科联合开展了全市后期扶持项目资金督查工作。三是完成库区基金征收30万元。
(五)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改革。根据市委改革办要求,我局承担《六盘水市关于深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的实施意见》课题。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六盘水市关于深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4月10日完成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20余家成员单位意见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中共六盘水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研究》。根据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5月5日至16日,我局再次会同市直相关部门深入到四个县区和钟山经济开发区的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安置点调研,5月18日至19日,又赴黔南州考察学习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的做法。结合考察调研实际,牵头再次对《六盘水市关于深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的实施意见(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并在全市范围征求意见后修订上报,9月20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六盘水市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的实施意见》。
(六)强化信访维稳和政务服务工作。建立矛盾隐患月排查台帐,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已开展矛盾隐患排查10次,认真办理各类信访事项,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确保无进京上访、无5人以上移民到省越级上访、无重大移民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政务服务工作,及时公开水库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法规政策,认真维护网上办事大厅、贵州省投资项目在线行政审批监管,及时办理网上交办事项。处理交办事项4件。
二、主要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注重顶层设计,着力在统筹城乡的空间布局上实现突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关于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的要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放在统筹城乡的全局下进行谋划,科学选址,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点。一是深入推进“三地同城”。在实施两个“三地同城”发展要求下推进易扶搬迁,分别从产城一体发展,产城景融合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统筹发展上率先突破,以各地易扶支撑全市易扶布局,以各地统筹城乡支撑全市统筹城乡。如2017年水城县县城(红桥新区)安置点,将水城县搬迁群众9725人跨县区安置到钟山经济开发区,真正实现同城发展。二是全面统筹“三区”规划。以城区、园区、景区服务区为重点,科学规划选址,把贫困人口集中搬到资源要素聚集、公共设施齐全、发展空间大的地方,同步解决搬迁移民的产业和就业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一体新格局。“十三五”期间规划易扶搬迁10.3万人,其中80%安置到县城和中心城镇。三是大力加强“三点”协同。在迁出点,通过市场经营主体盘活移民“三块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搬迁群众以土地流转、资源入股等方式获得稳定的资源性收入。如盘州市村村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移民土地资源,移民成了合作社股东,既有稳定的资源性收入,还可参加管理增加劳务收入。在迁入点,平台公司或市场主体参与合资建房,按政策满足移民保障房后多余部分作为经营性用房,公司或市场主体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入股,移民以房屋、配套基础设施费、土地政策等入股,以股份合作方式进行收益分红。在就业安置点,市县乡三级着力加强与对口帮扶和劳务输出城市及本地用工企业的用工信息和劳务对接协作,建立就业联动机制,对搬迁群众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注重“三变”改革统领,着力在创新驱动上实现突破。围绕“三变+易扶搬迁+N(山地特色旅游、特色产业、民族文化、资产性收入等)”工作模式,推进搬迁群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移民变股东。目前,全市易扶搬迁群众参与“三变”的有3.92万人,其中贫困户3.1万人,2016年搬迁群众已实现“三变”全覆盖。一是“三变+易扶+山地特色旅游”。利用六盘水全域旅游“井喷”发展机遇,将搬迁安置点向旅游景区靠拢,按照旅馆、农家乐、酒吧标准打造搬迁房,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承接景区游客住宿、休闲的特色服务区,以旅游扶贫带动易扶搬迁。2016年以来,已围绕娘娘山、野玉海、月照养生谷、凉都休闲农庄、韭菜坪、梅花山等景区景点建设了9个旅游扶贫安置点,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5897人增收致富。如六枝特区落别乡安置点依托毗邻的“梦里泉乡”温泉小镇,建设综合性商业购物中心,解决120人就近就业,带动91户搬迁户开设餐饮、礼品、小百货等商铺增收。二是“三变+易扶+特色产业”。将易扶搬迁与“3155”农业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以“三变”改革为动力,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平台,推动贫困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的玉米、土豆、水稻等“老三样”变成现在的刺梨、软籽石榴、猕猴桃等“新三样”,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争取省级以上产业扶贫资金9800万元,在移民搬迁点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产业1.2万亩,覆盖搬迁群众14350人。盘县大山镇长洼子安置点在迁出地种植核桃1200亩,户均5亩,预计盛产期户均增收1.4万元。三是“三变+易扶+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彝、苗、布依、回、白等民族文化资源,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易扶搬迁,目前已建成千户彝寨、苗族文化园、回民风情园等少数民族安置点26个,安置人口17514人。安置区域内布局有特色饮食文化街区、民族服饰、风俗礼仪展示、民族客栈等业态,将文化遗存、民族风俗、传统工艺搬出大山,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的同时实现搬出产业、搬出文化、搬出民族大团结。如水城县立足于农民画、芦笙舞等文化产业发展,在陡箐建设“音·画·食·尚——东关E寨苗族文化风情园,下一步将发展成为水城农民画的展示、体验、研学和交易基地。四是“三变+易扶+资产性收益”。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通过“公司+搬迁户”的方式,盘活搬迁户新增资产,增加资产性收益。如钟山区大河都市休闲农庄安置点,在保障搬迁户基本住房外,超面积部分统一规划为乡村旅馆、餐馆等,由区旅文投公司出资修建,并统一经营,搬迁群众既享有股份,又可在经营场所务工,实现不出门式“就楼就业”。
(三)注重多措并举,着力在持续发展机制性实现突破。以安置点为单元,围绕稳定脱贫,着力在技能、就业、发展上强化保障。一是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依托,实现“一户一技能”。市县两级积极整合人资社保、扶贫、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主动为搬迁群众进行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2016年搬迁群众已参加培训达6500人次,钟山区还建立了贫困群众培训基地,先后对3000余人开展导游、酒店管理、电瓶车驾驶、建筑安装等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就业。二是以“三送三促”为抓手,实现“一户一发展”。积极探索观念引导、科学谋划、科技传授、项目牵引、市场联系、岗位对接“六到户”扶贫模式,推进党建扶贫、群团帮扶等实践,通过开展政策宣讲、“一周一课”、“一月一技”、“金融致富堂”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给搬迁群众送政策、送技能、送文化,为群众牵引项目、联系市场、对接岗位,帮助搬迁群众促素质、促脱贫、促发展。全市已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80余次,参加群众1.2万人次。三是以“金八条”为重点,实现“一户一就业”。通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产业稳就业、协调工矿企业带就业、提供群团服务帮就业、发展非公经济促就业、推进工程建设增就业、开发公益岗位保就业、服务外出务工扩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活就业等活动,并对保洁、治安、护林、导游、驾驶、服务、管理、餐饮等岗位进行清腾,创造了3700多个就业岗位,多渠道解决就业创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公共服务政策未能及时延伸到安置点,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情况;我市正处于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就业创业空间有限,搬迁群众后续产业扶持资金紧缺。
(二)玉舍水库避险解困项目遗留问题待处理。避险解困项目所涉人口1367人,人均补助2万元,项目资金2734万。实施过程中由于整合资金投入,尚余2000余万元资金待调整实施。
四、2018年工作打算
(一)突出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为重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推进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工作。二是完成2017年项目扫尾。加快项目扫尾,组织搬迁群众搬迁入住,2018年6月底前实现全部入住,其中,盘州市2018年3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继续落实“五个三”保障措施。三是实施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8793户36110人。抓紧对象识别、搬迁协议签订、安置点选址、方案设计报审等工作。确保10月底完成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2019年6月底前搬迁入住。
(二)突出服务大型水库为重点推进水库移民工作。启动彭家桥、英武两座大型水库移民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在建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三)突出搬迁群众稳得住、可持续为重点推进后期扶持工作。完成万家口子和双桥水库第二批次的后扶人口申报工作。完成后扶人口直补资金兑付和素质提升及购置农机具补贴工作。推进后扶资金“三变”试点项目实施。